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2019年度质量报告

2019-12-31 15:24:45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45898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1  基本情况

1.1  学校基本情况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是创办于1984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属全日制首批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隶属陕西省教育厅。目前是建材行业西北地区最大的、陕西唯一的一所建筑、材料类中等职业学校,现有在校生1782人。

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被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核批准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被全国建材协会评为“全国建材行业先进集体”和“全国建材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被团中央授予“青年文明号”单位。学校牵头组建了陕西建筑建材职业教育集团。连续多年被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荣获“陕西电梯业先进集体”。

学校以“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管理精校”为主线,坚持“人性化、技能化、市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内涵建设,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创建一流、精品、特色职业学校。

1.2办学条件。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总占地面积61.353亩,建筑面积24303平方米。学校实习实训仪器设备总值1650万元,生均9259元,总工位数1793个。图书4.7万册,电子图书12.1万册。通过多年来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投入,学校硬件设施先进,教学大楼、实训基地、学生公寓等教学生活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校园境整洁优美,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实训和生活条件良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1.3师资队伍。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现有教师101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兼职教师29人。学校在编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3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8%。中级职称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6%。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54人,占专任教师的75%。其中74人具有中级职业资格或高级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数的73.3%。

2  学生发展

2.1  学生素质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熟练的职业技能、善于创业竞争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注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貌和养成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法制、交通安全、卫生保健、黄赌毒等知识教育。

  我校在积极抓好学生活动,对现有的社团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第二课堂利用社团活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9年开展活动有: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中职生;2019让我们倡导诚实守信,共铸和谐消费;法律进校园梦想之路与法同行;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评优表彰大会;女生心理大讲堂抓住当下优雅绽放青春之花;清明节我校举行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扫墓活动及参观爱国教育主义基地。;第27届春季田径运动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讲座;消防演练;开展“精读一本经典、开启一盏明灯”读书月活动;完成英语风采大赛活动;预防传染疾病知识讲座;举办文明礼仪专题讲座;开展勿忘历史、振兴中华吾辈自强主题教育活动;铭记九一八、勿忘国耻、砥砺前行;开展知法懂法用法,共建和谐美丽校园;诵国学经典、传中华文明朗诵比赛;召开团学干部大会;举办致敬宪法,用实际行动维护宪法权威纪念第六个国家宪法日主题等活动。

2.2  就业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学校从专业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培训。首先,让学生明白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形势,了解就业的影响因素,明确自己就业方向,逐步学会观察分析就业形势,形成自己的就业观。其次,加强在校学习时的就业能力教育,使学生知道就业需要有真才实学和能力,使学生明白有能力才能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最后,进行毕业前的就业技巧教育,向学生介绍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加强对教学见习的实效,完善实习的跟踪指导,在学校开展模拟招聘会,经过就业能力培养和培训后,学生就业稳业能力明显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高。

    1、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今年我校毕业生总共420人。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班共123名学生;我校硅酸盐工艺毕业生19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49人;工程施工专业41人;我校今年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188人。

    各专业就业情况:

我校毕业生分为五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班共123名学生,安置就业92人,自主择业31人;我校硅酸盐工艺毕业生19人,就业安置11人,自主择业8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共计毕业生49人,学校安置工作24人,单招6人,自主择业19人。工程施工专业41人,安置就业23人,自主择业18人;我校今年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188人,学校安置学生162人,单招18人,自主择业8人。其中国企录用学生125人,占就业总数的31.72%,中外合资录用学生51人,占就业总数的 12.94%,民营企业录用学生220人,占就业总数的55.52%。

2019年招聘企业名单如下:

3.1  专业布局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立足服务社会,立足促进学生就业,科学合理开设专业课程。围绕陕西建材大的发展战略,我校构建专业课程+就业课程的体系,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打造建材精品专业。在办好原有传统及特色建材专业的同时,重点加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电梯方向)、施工、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向3D仿真、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专业着手,加快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的专业,积极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3.2  质量保证

保障专业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职业学校提高自身适应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推动各专业面向市场办学,办出职业教育特色,逐步形成了专业在学校的统筹领导下,结合用人单位自主设置课程并强化专业质量控制, 学校进行宏观规划指导和监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学校中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学校多次召开学生、班主任、教师会议,严格学籍管理的各项要求并严格执行,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职业学校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推进2+1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全面开展技能竞赛,将技能训练和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作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和就业推广的良好渠道,每个专业每年均开展学生、老师参与的技能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竞赛的经历。

一年来,取得的部分成果如下:鱼浪、刘峰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技能大赛电梯维修与保养二等奖,土木工程专业部郭丽萍、史亚妮、韩宁三位老师获得陕西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我校选手在全国职业院校建材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二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周咏梅、冯晓梅、宫秋贤、和兴民、张晓庆五位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米易老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3  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

没有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内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教师实现教育专业化的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实际培训中,我们努力做到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对教师的培训学习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学习提高教学、教育技能。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重点,把搞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次结合本校实际,加强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达到了教师整体素质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另外建立健全了有效合理的工作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2019年一年间,学校积极组织学校管理干部、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培训,学年有100余名教职工参加了厦门大学教师培训、重庆大学管理人员培训、班主任培训、陕西省“双师型”教师培训等各类培训,另外学校还十数次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对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培训,着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4  校企合作

4.1  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我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形式和覆盖面,重点探索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间各层级交流互动,结合学校各专业部特色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除延续与上海三菱、蒂森克虏伯、广州日立、中兴通讯、华天科技、吉利汽车、陕重汽、尧柏水泥、海螺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外,在校企联合办学、共建实训基地、承办行业、企业技能大赛方面均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环境提升等方面进一步得到了提升,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保持专业活力,培养出适用当前行业、企业发展所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2  学生实习情况

学校对学生的实习非常重视。学生实习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校内实习和顶岗实习,校内实习包括机电专业的金工、机加、焊接、数控等,材料专业的参观实习、物检、化检等,土木专业的工种实习、测量实习等,电梯专业的认识实习、维保、检修实习等。顶岗实习,是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各专业部、招就办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挑选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企业进行安排。并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提高实习就业的稳定性;积极跟踪学生实习情况,提供必要指导,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求职技能;并组织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激励在校生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为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4.3  集团化办学情况

陕西建筑建材职业教育集团是2009年经教育厅批准,由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牵头组建成立的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培训、就业指导、教育科研为一体的职业教育集约化团体。现有成员160家,知名企业80多家。集团坚持以推进建筑建材业快速发展为目标,以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合作交流、共赢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引领、协调、沟通、共享、服务”为工作重心,以“依靠政府、依托企业、服务社会”为工作思路。以诚信为本,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行业为支撑,以企业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教学、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集中和整合现有资源,构建跨区域、跨行业、多渠道的办学体系,共同联手培养建筑建材行业急需人才,实现资源共享,推动集团内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做特。

5  社会贡献

5.1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我校非常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探索创新,为学生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多年来培养了数万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陕西建材行业、电梯行业、建筑行业、机电应用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5.2  社会服务

学校由学生志愿者团队,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团队常年参与社区活动。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学校在周边很多水泥厂都设置了培训点,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和培训问题。通过开展这些服务,向公众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和职教学生风采,传播职业教育正能量、好声音、新形象,展示了我校办学条件及社会服务能力,扩大了职业教育影响力增强了社会对职教人才技能培养和实践教育的直观认识。 

5.3  对口支援

学校按照国家和省上相关规定给予生活困难的学生发放助学金,并给与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置奖学金,奖学金金额一年达到20多万元。目前,免学费学生人数占全日制学生的比例为100%,免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3600元,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人数占全日制学生的比例为20%,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落实。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精神,学校与子洲开展了中职学校城乡合作办学,定点扶持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学校还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了一对一、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对我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施一对一帮扶,从生活上思想上共同使学生成长起来,效果显著。

6  政府履责

6.1  经费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2019年经费情况:我校在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日常公用经费76.53万元,人员经费997.96万元,项目资金1600万元,职业教育补助资金250万,免学费补助486.66万元,助学金85.40万元,国家奖学金1.8万元,学生生活补贴47.96万元,共3546.31万元。

    我校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日常公用经费约435万元,用于水电费、日常维修等。人员经费1892.89万元,用于在职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缴纳、采暖补贴、外聘人员工资、学生生活补贴、助学金、困难学生补助等。项目支出1469.42万元,用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仪器购置、校舍维修等方面。

6.2  政策措施

学校坚持多元化办学方向,推行职业教育市场化、集团化运作模式。支持打造精品示范专业。按教育教学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就业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在办好原有传统及特色专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坚持走现代职业教育创新之路。探索建立符合现代服务业和学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合作办学及共建精品专业,促进职业教育整体办学理念和水平提升,培养和造就大批一线操作型、实用型人才,进一步突出技能要求,突出职业特色、地方特色、学校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培训水平。四是强化职业教育现代管理制度建设。以提高管理水平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提升职业学校办学竞争力。

7  特色创新

(1)2019年土木工程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成效

    2019年,土木工程部在17级高职班以及18初施工班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改革试点,主要实施课程为《工程识图》类课程,采用了“线上学习为先导、线下活动为依托、信息化教学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a.课程思政体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德育贯穿始终的理念,在每节课的导入部分找到中华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的结合点,不仅树立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信心,更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建设事业的热爱。

b.信息化教学平台记录教学过程

“理论学习+BIM建模+模型制作”的“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前微课自学、课中参与活动实现知识内化、课后识图平台测试查漏补缺、信息化教学平台记录教学全过程,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基本认知、理解、内化、个性拓展的全过程。识图测试平台反馈的结果显示,学生中有90%的同学对知识目标的掌握能够达到合格。

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台数据显示学生大多数能够积极参与课前自学,为知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学生课前自学情况

c.课证融合实现技能目标

1+X证书的融入使教学过程与岗位证书紧密结合,实现了学生的技能目标,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前资料查找、课内合作完成任务、分组展示讲解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合作中掌握了资料整理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根据后续教学情况反馈学生的资料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d.分组教学促进个性化学习

“任务分层”、“帮扶型”小组合作等模式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保障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任务分层,有难中易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教师根据信息化平台的课前预测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适合自己的任务层次,实现因材施教。

“帮扶型”小组合作模式,采用“组长负责制”,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实现个性化成长。

识图能力评价软件的应用对个性化学习进行评价

教室内专设电脑教学区,教师根据学进程的安排利用“识图能力评价软件”随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测评软件上可以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反复练习。  

中望识图软件测试结果分析

(2)基础部以立德树人广泛开展活动

①、落实立德树人,真正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思政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我部门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规程》,坚持以课堂主阵地及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让学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

a、紧抓德育课程改革创新,持续开展非专业能力素质培养

德育组继续开展非专业能力课程,我校2014年6月首次参加了全国非专业能力师资培养大会,自2014年9月,德育组就将非专业能力培养的部分知识加入德育课程。连续五年,每学期,德育组都根据开设的德育课程的情况,在《哲学和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上,结合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今年的4月,德育组开展的“非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被我校作为德育工作典型案例上报教育厅。

b、开设“思政大讲堂

贯彻教育部2019《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学生对党史国情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家国情怀,在本学期我部门开设了主题为中国共产党史的思政大讲堂,由我校宣教科冀霁老师主讲。   

   c、启动“课程思政”工作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校教学诊改工作的推动下,经过学习研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部门于11月底初步制定出了《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d、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活动

2019年全年,在与学工部、校团委的协同合作下,我部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活动,3月5日学雷锋环保公益活动,3.15法制宣传活动,4月组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5月邀请西安雁塔法院刑事法官开展“法治进校园”专题讲座,6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8月26日,我为全体新生开展了“实现梦想 从建校起航”为主题的新生素质教育讲座,8月28日,我部门邀请中国女童保护志愿者组织北京总部讲师为我校全体女生开展了一堂主题为“最美的春夏-关爱青春期”公益讲座。9月18,组织开展了纪念9.18“勿忘国耻 吾辈自强”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11月,邀请西安市戒毒所警官为学生开展了毒品预防知识专题讲座。12月,开展了12.4国家宪法日“维护宪法权威 弘扬宪法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②、体育组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为贯彻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潜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用心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健康素质, 2019年3月,我部门体育组启动了为期四个月的“阳光体育”活动。

③、举办了首届英语文明风采大赛

本学期的11月-12月,英语教研组开展了我校首届“校园英语风采大赛”,,风采大赛经过了前期的宣传,在班主任的大力督促和英语教师的辅导鼓励下,全校有54名选手报名参加,经过初赛的筛选,有17名选手进入决赛,经过决赛评选了奖项若干,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丰富了校园活动,为展示我校学生优秀的英语及表演风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3)电梯工程专业部以课题建设和技能大赛引领教改

1、进行教材建设;


资料查询,征求电梯行业专家意见,力求校内教学内容接轨行业需求,校内培训内容贴合考证要求。现两部教材已经完稿,并在今年下半年投入教学试用,教师感觉很实用,解决了这两方面的急需。

 2、进行实训设施建设

      本部门积极申请资金,加强专业实训设施建设。今年实施的项目有:两台实体观光电梯实训台建设,一个VR仿真实训室建设,配套资金共130万。目前VR仿真实训室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两台实体电梯正在进行安装,2020年开学,这两个实训项目均可投入使用。这两个项目的完成,给电梯专业今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了新手段,拓宽了实训范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准创造了良好条件。




3、狠抓中职学生技能大赛项目

“电梯维修与保养”赛项是我们专业部目前对应的全国中职学生技能大赛项目。自2012年以来,我们部门训练的学生在大赛中均有不俗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在省内中职学校中每次都处在前列。今年对中职学生的技能大赛省厅尤为重视。作为能代表我校参加国赛的唯一一个项目,我们感到压力倍增。教练组和集训队在赛前一直进行高强度训练,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投入资金请专家指导,到外省同国内的一些强队进行对抗交流,使集训队员的技术得到了提高。最终,我校代表队在国赛中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4)机电工程专业部强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办学思路上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密切联系企业,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为宗旨,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产业升级中,机电一体化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近年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深入陕西省内大型机电企业,大专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室建设方案进行研讨;专业部主任深入吉利汽车宝鸡基地、比亚迪汽车、陕汽控股、比亚迪电子、中兴通讯西安终端科技公司、汇博机器人、汉兰达智能装备、冠标机器人等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进行调研;依托企业和技能大赛成立学生学习兴趣小组,依托企业的技术、资源及需求优势,使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进一步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各方面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特色和优势,将我校机电机电应用专业建设成省内水平领先的示范专业。

①、破解培养目标尴尬,探寻专业准确定位

专业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大问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企业和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理解具体体现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的忠诚度、规则和纪律意识、吃苦耐劳的务实精神和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等,是用人单位最看中的素质。近几年来,机电工程专业部把 “素质教育”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体现精益求精产品制作的“工匠精神”,在学校教育目标加以强化,充分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执行中,充分彰显 “技能教育”是一种基于职业资格的教育,既有岗位知识的学习要求,更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

尤其是在新技术、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变革的今天,岗位、职业和技能要求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密切相连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我校在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手段方法上始终探寻更准确的定位。

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职教20条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

“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培养更多企业实际需要的多元化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助力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积极申报“特种焊接技术1+X”、“工业机器人编程1+X”、“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X” 证书制度试点,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并积极与评价组织联系、沟通、共商建设事宜。

 

②、狠抓学风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a、强化新生入学教育,把好学风建设入口关。学工部对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2019级4个班级近200名中职、高职新生进行军训。并把学生军训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与日常行为养成相结合、与文化素养提升相结合、与宿舍卫生整治相结合。期间机电工程专业部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和针对性教育。

b、开展以“早睡、早起、早餐、早读”为主要内容的“四早”活动,加强班主任工作,开展教师联系班级活动,督导学生按时上课,杜绝迟到旷课现象。针对迟到、旷课、晚自习纪律等问题,机电工程专业部加强教学活动日巡查制度,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展示学生良好精神风貌。

c、以班风建设为抓手,每位教师联系一个班级,配合班主任,通过抓学习、抓纪律、抓班风、抓学生干部、抓学习环境,抓安全稳定,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心全意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有力促进了学风建设,有力防范了校园暴力伤害、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纪律和卫生明显改观,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明显改善。学生晚自习出勤率、教室卫生良好率、晚自习纪律优良率均有所提升。

d、坚持晚自习纪律管理和辅导并重。及时与学工部联系,加强班主任每天晚自习检查、通报制度,加强教师联系班级工作力度,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纪律和卫生明显改观,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明显改善。

e、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学风建设和养成教育。机电工程专业部积极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项目化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每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带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钳工实训作品


 

     ③、着力加强实训条件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立足陕西机电、信息产业沃土,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坚持理念创新,就业导向,以“工学六融合”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实施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内涵建设,注重素质教育,突出立德树人,发挥专业引领,质量为先的内涵建设新理念。新增施耐德电气智能照明实训室、电机驱动与调速实训室、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实训室和改造升级一批电工电子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增加近400万元;在校生规模增加近200人;校外实习基地5个;新建教学精品课程1个。以显著的办学业绩彰显了示范专业的品牌效应,树立了我校中职教育的新标杆。

积极开展新建实训室应用能力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教师应用实训设备和开展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机电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奠定了基础。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实训室教师培训

电机驱动与调速实训室验收

    四、积极开展示范校建设,实施“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今年启动了“高水平示范校”“教学诊改”“316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活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专业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工作任务引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学会知识的综合运用,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综合能力。

《教学基础》结合工程设备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改革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模块教学模式基础上,在理实一体化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如“钳工模块”、“机械基础”、“PLC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焊接技术技术”“电工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以项目、案例为载体,以项目形式设置教学内容,采用了以工作任务引领来展开教学,通过边学边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注重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专业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既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又关注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既要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又要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督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机电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全面实施过程性考核,要求任课教师结合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实施过程、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生工程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培养情况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全面评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近年来,学生在陕西省技能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与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断改革密不可分。

五、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机电工程专业部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2019年暑假组织科室教师参加由厦门大学承办的陕西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以满足广大教师的培训要求。

组织学生参加 “施耐德电气杯”电气装置应用技术比赛,学校教师说课比赛,科室教师积极广泛地参与,有力地促进了科室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机电工程专业部组织的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现代教学手段、实训室新设备操作等各项新知识新技能专业技术培训,有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提升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5)材料工程专业部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引领教学

①、以比赛促进专业教学,引领教学风向标

从2014年开始,全国职业院校建材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每年进行一届,大赛是在中国建材联合会的指导下,由全国建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性赛事活动,旨在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019“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杯””第六届全国职业院校建材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11月9--13日,在洛阳理工学院开赛。本届比赛共有全国34院校的建材类专业342报名参与。比赛包括建材化学分析和水泥物理性能检测(GB175-2007水泥物理性能指标检测)、水泥中央控制操作三个项目,邀请企业专家点评学生的实践过程、促进校企间利用赛事进行交流。从20193月开始,我部门全科室行动起来,,安排宫秋贤、和兴民、张晓庆、周咏梅、冯晓梅等老师分别负责《建材化学分析》、《水泥物理性能检测》、《水泥中央控制操》组织开展三个项目兴趣小组培训,并进行选拔选手、利用暑假进行培训,8月又进行选手个别调整,国庆节指导教师放弃休息,全力为比赛做准备。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学生专业课学习刚刚开始等情况,本着重在参与、学习交流的思想,每天进行培训、并坚持每周一次模拟测试,同时带参赛选手到建材质量检测中心、礼泉海螺水泥公司、生态水泥公司等进行学习培训。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各科室的帮助、实验实训中心、学生工作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选手在第六届全国职业院校建材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周咏梅、冯晓梅、宫秋贤、和兴民、张晓庆五位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通过这次大赛,大家认为: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自信,同时看到了不足;我们将以这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加快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取长补短,使部门工作更进一步。

②、2019年9月28、29日,为期两天的陕西生态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首届职工技术比武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承办此次技能比武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我校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贯彻落实陕西省教育厅2019年工作要点中“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台阶”的指导精神,也是我校多种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联动,合作共赢的具体体现。

此次陕西生态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技术比武活动,我部门承担分化学检验项目,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和密切协作,大赛各项筹备工作均按计划准备就绪。为圆满完成此次大赛的评判工作,我校材料专业部及实验实训中心的领导和老师们不辞辛苦,数次前往企业,与企业的骨干、专家共同探讨交流,制定适于行业比武的竞赛规程和评判标准,在充分准备赛务工作的同时,进一步的了解了当前企业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办法,为专业建设和实训水平的提升收集了大量素材。

此次大赛是陕西生态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为鼓励基层技术人员全面提高实践水平,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生态水泥与我校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典型案例。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举办职工技术比武活动是为职工创造学习条件,营造学技成才的氛围,打造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职工队伍,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的正式我们应该努力创造的。

通过此次校企交流活动,我们更加明确的认识到当今企业对基层技术人员渴求。通过承办此次技术比武活动亦加深了我们与企业的联系,增进校企双方的互信和友谊。为今后双方在更多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教学诊改初见成效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的教学诊改工作已逐渐步入正轨,相比去年无论从思想的重视程度上还是诊改的理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校的诊改工作依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三年教育事业 发展规划”,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诊改的目标是实现“特色立校、质量兴校”的战略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建、诊、改、评四个环节来进行。搭建“五纵五横一平台”,通过诊改推进制度与质量标准建设,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关系,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同时结合高水平示范校建设工作及我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等重点工作,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利用数据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实施的自我评价机制。最后查漏补缺,查找根源,制定措施,不断完善,逐步提升。

我校诊改工作的基本特点是以“质量”为主旨,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以“制度”为支撑保障诊改工作,体现长期性长效性;以“平台”为载体,分析数据,通过数据诊断问题,通过数据反馈进行改进;以“循环”为标志质量提升永远走在路上,让诊改成为习惯;以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为基础全面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1.统一思想,树立质量意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诊改

2.集中学习,印制诊改知识手册,在教学督导简报及学校网站上开辟诊改专栏,使诊改理念深入人心。

3.实行诊改工作周报制度,及时督促各部门尽快进入状态。

4.对照自诊方案进行自我诊断,查找问题,全面提升各项工作。

5.打造质量链和标准链。

6.8字螺旋初步建立运行机制。

7.课程层面诊改初见成效。

通过对标找差,全校上下认真梳理,结合高水平示范校建设工作,设定诊改目标,提出改进方向。下表是我们五个层面的诊改方向。

学校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控制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分工,形成学校的诊改组织机构,由校领导班子牵头负责,党政办公室、教学督导办、教学诊改办公室全程参与诊改工作的决策指挥,实现了全员参与。

根据诊改方案,横向定标准,纵向抓落实,进行工作梳理,并将每一项工作具体落实到人,定目标、提要求,保障了诊改工作的有序开展。这是我们的任务分解表。

.建立相对完整的质量链与目标链,以学校“十三五”规划为统领,围绕学校“高水平示范校”建设的发展目标,形成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校园信息化建设2018—2020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现代建造业专业群建设三年规划;2018-2020年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专项规划,按年度将工作任务逐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编制职能处室、专业部的年度目标任务,形成部门目标责任状。

在目标体系的建立上,我们根据学校三年规划对年度目标进一步分解,共形成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生全面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规划、继续教育建设规划、内部质量体系建设规划等八个规划,并细化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做到人人有目标。

 

在标准体系的建立上,我们按照高水平示范校建设方案,分别从学校层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发展五个方面着手,分别形成各层面的四级标准体系,依照标准逐层推进与落实,做到事事有标准。

 “8字螺旋”机制基本形成,按照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创新、改进进行质量循环,通过调研、对比确定目标;针对目标确定衡量尺度;设计实现目标的路径以及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点进行考核评判;进行资源整合,确定实施举措,对照标准查找问题,找寻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进行改进并确定新的目标,进入下一轮质量循环。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根据建设——诊断——改进的工作思路,确定各项工作的诊断与改进流程,构建自主诊改运行机制,即:规划目标——制定标准——年度实施——执行报告——生成系统部门自我诊断、提交诊改报告——学校抽样复核——学校反馈复核结论和改进建议——复核结论应用(绩效考核、校内通报)。通过反复循环,持续改进提高,直至达到既定目标。目前各层面8 字螺旋模式已基本形成。

下面我以我们的课堂教学督导8字改进螺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质量螺旋运行情况,我们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学有所获,依据《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第三章“教学过程管理”为标准,在教学督导年度工作计划中设计听评课制度并确定课堂教学质量预控点,通过校领导、中层、班主任三级听评课以及学生信息员反馈结果,结合数据平台反馈数据进行检测,对课堂质量不达标及时预警,并进行改进,在改进中提出新的目标进入下一轮循环。

初步搭建诊改平台, 按照学校画像、专业画像、课程画像、教师画像、学生画像五个方面将规划、计划目标,相关标准植入其中,设定预警值,对质量监测点进行动态监控、预警,开展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目前诊改平台基础数据已经形成。这张图片反应了学校内部治理基本数据。比如:新生人数734人,今年毕业生人数420人

.专业诊改层面逐渐深入。学校围绕现代制造业、材料业、建造业、电梯等四大专业群开展专业层面诊改工作,按照高水平示范校建设标准对专业建设进行了梳理,明确专业定位,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符合我校基本情况的机电一体化、硅酸盐工艺、电梯维保、建筑工程施工等四大特色专业。在原有基础上做到了专业建设有标准、培养方案有依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专业层面明确的目标链与质量链。

我们以1+X证书试点为契机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推进课证融合。结合1+X试点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在三年制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融入BIM相关课程,与相关高职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在五年制高职中前三年达到BIM初级证书要求,后两年达到BIM中级要求。目前,18级道桥两个班、18初施工班均已在课程中完成BIM初级证书的学习,并有近50名学生提交BIM初级证书考证申请。

我校首批试点为BIM初级证书,因此我们率先在建筑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课证融合试点,同时五年制高职联办的土木类专业按照BIM证书考核大纲的要求进行课程分解对应,并与高职学校进行对接,按照前三年中职学校取得BIM初级证书,后两年高职学校取得BIM中级证书的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接与修订。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2019年12月




扫一扫分享本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