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路,实现因材施教

2011-12-17 13:30:00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45898

培训心得
 

    引言:在校领导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了今年11月下旬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及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新教学大纲》的骨干教师培训。在本次培训中建筑组主要涉及到关于教学模式改革及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听到得最多的词汇是“重质量,抓内涵”、“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改革”。现将有关内容与心得总结如下。3

    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面对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的问题成为当下所有从事职业教育者的头等大事。为了适应大环境和学生的变化,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到了“必须要改,不能不改”的阶段。

一、职业教育大环境

    1、行业的迅猛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契机

    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建筑业的发展规划:旧建筑的建筑节能改造要在“十二五”期间完成4亿平方米的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要在区域形成连片和产业示范。在建筑运行节能方面,要实现能耗定额来引导建筑运行节能的相关工作。同时从城镇扩大到农村的建筑节能的发展。再有就是全面地实施国家的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建筑节能也会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可能要推广发展十亿平方米或者更多的绿色建筑。目前的想法是通过突出重点,比如政府办公建筑,比如结合生态城市的建筑、结合国家财政补贴的项目,结合国家、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来强制性推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同时,通过财政、税收、土地政策等各个方面来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

    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无疑为从事建筑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类院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让我们更应深刻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职业教育的就业率连年走高,职教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让子女“上好学”,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了更高期盼。

    3、职业教育现阶段的发展目标

    对职业教育来说,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理论上只要是社会成员,要走向社会,养家糊口,都应该接受职业教育。再者,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人,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会落后于生产技术的需要,他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一是规模,所有社会成员都要不断地接受职业教育;二是质量,要努力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和现实生产需要相匹配,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否则他毕业后找不到岗位。

    从2000年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将生源数量放在第一位,扩大招生规模成为前一阶段终止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投资的逐年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的不断提高,现阶段“教学质量”已成为影响中职发展的瓶颈。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现阶段职业教育已全面进入“重质量,抓内涵”的阶段。社会上出现了“用工荒”,关键是职业教育的“产品”是否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工人。企业缺人,但是否缺的正是我们所教育出来的人,这将成为职业教育本阶段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职业教育所面对的生源状况

    1、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

    中职学生普遍年龄为16、17岁,大多学生由于中学阶段学习较差而选择进入中职学习,学习上普遍缺乏自觉性,不愿接受教师传统的“讲授形”的教学模式。在心理上普遍属于青春期,比较叛逆,思维活跃,不愿受到约束,大多的学生连一节课45分钟认真听讲都坚持不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相对他们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可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智力思维特点

    普通教育中对学生采取了逻辑教学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大量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学科知识并增加了知识的连贯性,而我们的学生显然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失败者,他们正是由于无法接受这样的逻辑思维缜密的理论性教学模式而导致成绩逐步下降,最终“迫于无奈”而选择了职业学校。如果教学中依然采取和普通教育相同的教学模式显然只能注定失败。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理论过多,过于系统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的要求,比如建筑施工专业,我们可能存在过于注重建筑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其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具有更加好的应变能力,但我们却忽视了如果学生无法接受我们所有的努力、苦心都等于零,相当于学生和老师集体在作无用功,与其如此,我们何不尝试转变思路,将过于理论及过于系统的知识进行弱化,在实践中总结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于部分能够掌握的学生适当增加,不能掌握的学生则以够用为原则。

    2、在企业文化渗透方面明显未涉及

    现在的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相对来说比较自我,社会责任感淡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而我们在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明显未起到预期的作用,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提到的企业文化渗透的观点给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3、教材内容严重滞后,无法与实际发展接轨 

    我们的教材依然停留在纸质载体上,这种形式的教材在出版时就已经决定了内容无法与时俱进,因此应大量提倡发展多媒体教材。比如多媒体的校本教材,可以随时根据行业《规范》的更新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

    4、教学模式落后无法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现有教学模式不够直观,缺乏新意,不适应现在“九零后”学生喜欢追求个性,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因此合理开发多样化,能够充分利用电子媒介的教学模式将是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四、转变思路,用新的教学理念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1、将专业基础课程通用化,适应建筑大类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

    2、将专业课程方向化、模块化

    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将专业课程细化为易于实现的工作过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达到“做中教、做中学”的目标

    3、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职业教育不同于短训班,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某一项技能,随着国家“重质量,抓内涵”的发展思路的提出,现代的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的终身教育。在2010年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中明确提出了五个对接:一是专业与产业、岗位和企业对接;二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四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其中我认为最难的是第五个对接即“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在前一阶段的生源数量大战中,很多中职学校已将技能化发展为只掌握一项技能,但如果没有专业基础的宽平台,终身教育将无从谈起。因此本次培训中听到专家的相关讲座后,深感教会学生专业学习的方法,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远比教会他专业中的某一项技能更重要。专业技能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专业态度以及行业素养可以让他走得更远。

    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带给我们无尽的思索,如何能使我们所从事的事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是我们每个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值得深思的。

                                            


    郭利萍

                                                  



扫一扫分享本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