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2018-11-27 09:52:37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45898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是各个企业最需要的,而中等职业学校正是培养这样技术工人的摇篮。然而现在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逐年下降,这是诸多原因造成的。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1、生源差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是在升学无望之下才进入中职学校的。这些学生品德表现总体较差,纪律涣散,违反校规校纪现象较为普遍,厌学,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

2、目标不明确

有些学生读中职,不是为了学习,或者进入校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学习,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这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

3、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知识不光是需要聪明的头脑,有很多孩子应该都是相当的聪明,但是为什么聪明却成绩不好。主要是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4、学习的自制力差

有一项调查表明,将近70%的学生学习时自控能力差,学习心理不够稳定,既有积极专注的一面,又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网络及电视等休闲娱乐资源、同学朋友的相互影响以及自身心情等。这是由处于青年初期的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的。虽然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布置让学生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很少有学生真正去完成,课余的时间学生宁愿选择发呆,都不会去看一下书本,偶尔拿起课本看书的也是一边玩一边看,这样看书的效果可想而知,很少做到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低下,自然导致学习成绩不佳。

5、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

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6、学习无压力不努力

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加上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生活压力,学费对于家庭而言也不是负担很重,学生上学也没有承担过重的压力,加之社会崇尚以收入高低和职位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就,学习对他们来讲可以说是可有可无,更别说会有什么学习压力了。将来就业获得收入在这些学生看来和自己现在读书似乎没有什么联系,更加就没有什么动力了,因此,不努力的中职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从整个学校来讲,学风并不会很强。虽然他们也是学生,但似乎主要目的反而不是学习。

二、解决现状的对策

1、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于源泉,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虽然他们不愿意学,也不善于学,但他们对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还是很高的,结合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技能为主导,以知识为辅助”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们多进行一些操作技能的学习,在技能的学习中,补充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这种先做后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2、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补充活动坚持培养学生倾听思考的习惯,提高其理解和表达能力。这些活动不以学生牢固掌握补充内容为要求,而以学生积极投入、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建立学生的主体位置

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主体姿态参与课堂活动。分层次教学的前提是①分层次备课,②分层次上课,包括课堂提问。③分层次布置作业。④分层次辅导学生。这样可以做到: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能吃得了。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有了自信学生才能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4、给学生适当的学习“压力”

现在社会提倡给学生减压,我认为减压只适用于中、高考的应试教育的学生,而对于中职学生,应当适当“增压”。

如何“增压”?

(1)学校方面

要严格考试制度,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老师监考不严,会进一步助长学生投机取巧的心里,使其更加轻视考试。对于考试期间违纪的学生,视情节给与处分,严重的不准予补考。让学生打消投机取巧的念头。同时增加平时考核的比重,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连贯的学习。同时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奖学金与助学金可以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

(2)教师方面

要求学生养成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学生养成了上课记笔记的习惯,思想不易开小差,能保持注意力集中,加强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有利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了老师的授课效率。同时笔记中的重点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复习时的效率。

(3)家长方面

学校与家长之间要及时的相互沟通,学校要让家长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对于不学习的学生来说,无形中就有了来自于家长方面的压力。

除此之外还要配合适当的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形成对学生全面的激励,从而促使其有效的学习和健康的发展。



招就办     刘达飞

责任编辑    李晓霞



扫一扫分享本页

分享